上海牌手表、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、蝴蝶牌缝纫机……曾经的“上海制造”是品质的代名词,如何提升产品质量、打造制造强国也成为上海代表团里代表们关注的话题。
徐小平:引导技能大师服务社会
全国人大代表徐小平曾是一名基层工人,所在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部门和制造业关系密切。对于产品质量的提升,也是有很多话想说。
徐小平向记者说起了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一家非常不错的企业,这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相当之高。“对方甚至连螺栓都不愿意选择国产。”
他说,汽车关键部位的螺栓考虑到安全性能,都是一次性使用。旋的时候出现问题,必须拆下扔掉,不能重复使用,因为螺栓的受力会随着外力而发生改变。所有的螺栓扭矩、强度都有标号,根据螺栓的特点用于不同的场合,但是一些国产螺栓却用质量不佳的铁来打造,时间一长,出现腐蚀或者松脱,导致安全隐患。
说到这里,徐小平随手拿起身边一支笔旋开后向记者展示。“你看笔杆的螺纹道,虽然可以上下拧合,但拧合的间隙比较粗糙,无法严丝合缝,最终影响使用感。以我的经验来看,这完全是制作的时候,工人没有按照规范、图纸设计严格去做。”徐小平说,这种现象并不少见,总想着差一点点没关系,但时间一长,工人就会形成一种粗制滥造的习惯,而习惯养成之后便会成为一种文化,最终影响到质量水平。徐小平表示,“工匠精神”是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,精益求精、更完美的精神理念,小小的螺栓也该有这样的追求。
因此,他建议利用社会团体或专业组织,与质监部门形成监管体系,对生产过程进行抽查。
此外,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鼓励可以进行适当的探索与尝试。他表示,全国有500个左右的技能大师工作室,这些人手中都有技术,如果能在政策上有所倾斜,引导现在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向社会、服务社会,而不是仅仅框定在一个企业中,不但会大大提高工作室人员的待遇水平,也会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。
李斌:提高一线工人收入待遇
事实上,徐小平代表关于螺栓的有感而发的背后,还有对技能型人才缺失的担忧。在上海代表团的分组会议上,记者就多次听到来自高校、基层等各领域代表对此问题的讨论。“社会上流行的观念就是去职校学技术是低人一等的”、“全国有些地方的高职院校甚至出现过零投档的情况,为此校方甚至多次提出要将学校名称改成某某大学”……
对此,全国人大代表,来自基层的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李斌格外有体会,在履职期间,他曾多番呼吁过这一问题,还曾在去年递交过一份书面建议。
“我那时候当工人是心甘情愿的,可现在很多进入职业学校的年轻人从入学那天起,都觉得当工人是不体面的无奈选择,年轻人更愿意坐在办公室里喝喝咖啡、打打电脑……”。李斌回忆道,以前有8级技工制,能当上8级工,工资可以超过100元。而当时普遍工资都是36元/月,厂长工资每月不过六七十元。
现在情况完全不同,工厂生产一线多是外来务工人员,干几年就跳槽成为普遍现象,根本静不下来钻研业务。长此以往,如何提升产品质量?
李斌表示,现在的产业工人不再是以前满身油腻的吃苦受累形象,但在待遇和社会认同感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。“一线工人平均月收入在3000-4000元之间,在上海生活还是比较累的。”
他建议,一方面提高一线工人收入待遇,让他们能体面劳动、安心生活; 另一方面要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晋升通道,树立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,保障他们的学习权与成长权,在社会上营造当工人和做白领仅仅是社会分工不同,但同样重要的良好氛围。
张维华:
提升高技能“工匠”社会地位
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均瑶(集团)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维华以国人竞相海淘为例说,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,源于对产品质量信心的不足。他提出,要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,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,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强化和立法保障。张维华代表呼吁,要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,努力提升高技能“工匠”人才的社会地位,大力培育和稳定职业技术人才队伍,为质量强国提供坚实基础。他建议加快制定质量促进法,激励企业树立长远目标。
(来源:新闻晨报)
新闻链接:
“连一个国产螺栓都不敢买”网友有话说
全国人大代表、上海均瑶集团副总裁张维华表示,去年35名在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了专题调研组,开展提升品牌质量的专题调研,形成了一份长达46页的报告。“现在很多人到国外"扫货"或者在网上"海淘",我们调查发现,选择通过这些方式购买海外商品的人中36.2%的人是因为有正品保障,由此可见中国消费者最关心的仍然是产品质量。”(03月11日新华网)
螺栓虽然小,作用不小,如果质量不过关,用在关键部位,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。这样的道理我们懂得,老百姓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类似问题:一粒老鼠屎坏了满锅汤。
“连一个国产螺栓都不敢买”,我们同样为有这样“一丝不苟”的精神而鼓掌。但这话毕竟刺激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神经,且为“中国制造”鸣不平。对此,网友有话说:
@荣枝固本:中国不是不会做好东西,只是如果按照高质量标准要求,势必会大幅增加成本,面对80%以上愿意买便宜货的购买群体,企业就面临选择了,是保市场?还是保高质量?相信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前者。
@老江7116:以基建单位为例,中标的价格都是最低的价格,追求质量,肯定加大成本,在逆淘汰的大环境里,估计很少有企业能独生其外。
@卖火柴的阿民:我是搞水暖工程的,不是沒有好产品是买方没出好价钱。
网友的话大概有这么几层意思:不是“中国制造”出不了好产品,而是被假冒伪劣给挤占了;不是“中国制造”出不了好产品,而是我们对“国货”缺乏信任;不是“中国制造”出不了好产品,而是“市场”使然,因为我们多数国人追求的是“价廉”。
假冒伪劣不仅抹黑了“中国制造”,而且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。根据相关调研报告,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.3万亿元。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中,我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了2千亿元,因产品质量问题对下游产业的影响、市场份额的损失,带来的间接损失超过了1万亿元”。
交易规模达到6.3万亿元,因产品质量问题对下游产业的影响、市场份额的损失,带来的间接损失超过了1万亿元。
因此,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,加强全面质量管理,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。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,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,刻不容缓。
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,第一要加强市场监管,让假冒伪劣为品牌产品腾出市场,让好产品不吃亏,不可让罚金24年没涨直接拖了“中国制造”的后腿;第二,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和科技创新,注重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,同时还要加强对专利产品的保护;第三,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对制造业应该制订统一的标准,让其标准统一到出口的标准之上,严把质量检验标准;第四,消费者要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,不盲目追求国外品牌,给“中国制造”一些信任。